欢迎访问澳门永利官网进入官方网站!

科研在线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在线 - 科研成果 - 正文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浅析

作者:admin 更新日期:2010-03-25 点击次数: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浅析 张焱 王树 (澳门永利官网进入管理工程系 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当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以期解决高职院校中的教学质量问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This article from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he major issues and specific solutions of the College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高职院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占据和发挥了半壁江山的地位和作用。但不得不承认,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变化。许多人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不仅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普遍要求,也是学校本身适应教育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办出高职特色,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1、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办学定位不准,多年形成的传统“关门办学”教育思想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影响依然很大,人们按照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的现有条件来设置专业,导致所办专业脱离市场需求,缺乏行业依托,高职高专特色不明显。同一专业内的专业课课程内容前后重复比较突出;公共基础课内容常年不变;技能训练没有足够的工位,实践性教学比例明显偏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关系不明显。总之,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与高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划相比,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独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 1.2教学设施与学生规模比例不成正比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只注重招生数量,而忽视了教学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导致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可是教学设施的投入逐年萎缩,两者不但不成正比,反而出现了成反比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实验实训课的教学效果。 1.3“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发展需要 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向普通高校学习注重教师的学历,导致学校的硕士博士越来越多,忽视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特点,没有鼓励任课教师多方面提高技能层次的具体措施,导致“双师型”教师数量逐渐减少,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 1.4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存在严重缺陷 (1)缺少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对口”教材。 (2)缺少对实际的调查研究,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因而编写的教材明显存在体系不明,内容较差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3)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 (4)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学教材严重不足。很多院校的教学实践只是要求学生在工作单位实习,根本没有教材供学生参考学习,这就导致学生在实习中有很大的盲目性。 2、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要以全新的观点、全方位的视觉,全面评价高职高专教育,摒弃传统的落后的质量观,确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高职高专教育质量观,以适应多样化、发展性的大众化的高职高专教育。 我们认为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以行业定位为主导设置专业 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生源实际状况,进行专业和课程的设置。 第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来设置专业。在设置专业时,应以行业定位为主导,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 第二,在考虑专业设置时,还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开设的专业应有尽可能稳定的生源和就业需求。 第三,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强调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全球社会经济一体化日益明显,学科和行业间的界限已被打破,经济领域呈现多结构性和综合性的特征,社会需要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备多元知识、技能、复合的人才。 第四,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应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培养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生存,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培养。 2.2建立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编著体系 教材的质量影响教学质量,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专业课程的调整及时地对教材进行更新,同时建立对教材的编写、评价和选用体系。 第一、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材。学校应建立相关奖励制度,鼓励任课教师编写讲义、完善讲义,以便将其编印成教科书。同时要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信息或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材。 第二、建立教材或教科书选用与评价标准。由于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教材或教科书有其独特性,即明显的行业性、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等,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主动邀请相关行业的学者专家,制定教材或教科书的选用与评价标准,作为选用及审定教材或教科书的依据。 2.3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质量,并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在现代教育的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的素质: (1)科研能力 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书匠”的角色。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进行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触动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用进取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去学习、生活。 (2)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师必须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必须在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这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客观要求。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了。高职高专院校也要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为师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3)学习能力 教师要有计划的更新知识和扩展知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最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要积极地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教师考取多种技能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全方位的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执教水平。 2.4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高职高专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高职高专院校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实践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根据专业设置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基本的实践学习在校内完成。这样能使理论充分的与实践结合,做到边讲边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还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了解到课堂以外的信息,及时的补充知识和弥补自己的不足,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加强实践教师的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又要掌握教育规律,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定期的将教师派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锻炼,增强实践经验;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加强对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2.5建立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针对自身特点设计和建立适应自身需要的质量保障体系。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要注重特色和有效性。一个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一个协调高效的教学保障组织机构 由学校党委及主管教学的院长和教务处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运转灵活、有权威、高效率的指挥系统,依据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指导调整和构建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确定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教务处及有关职能部门同时又与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教学咨询组织等组成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执行系统,落实和执行学校制定的各项质量政策,检查、督导教学质量状况。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使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化、明确化,做到责任到人、有章可循,由章必循。 (2)一个全面快捷的教学信息收集系统 学校必须十分注重信息的采集工作,建立学校的教学质量数据的收集系统。一套多渠道的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其中教学检查制度,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等。准确、完整、及时、有效地采集和保存有关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并且定期发布教学质量的状态数据和活动信息,报告学校教学质量状况。 (3)一个准确多维的教学质量评价诊断体系 依据收集的教学质量信息,对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价,对反映出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诊断,从而确保能够及时了解教学活动的效果,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及时得到纠正。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诊断应包括与教学有关的各个环节,比如专业建设的评价与诊断、课程建设的评价与诊断、教学工作的评价与诊断、授课质量的评价与诊断、学习质量的评价与诊断等。 (4)一个及时有效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建立快捷、灵敏、准确、可靠的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做好反馈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和价值所在。评价和诊断以后,通过最佳的反馈渠道、最快的反馈速度,向需要获得评价信息的部门和个人反馈信息,便于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及时准确地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学禄.高等教育质量与质量管理新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 [2]王浩.构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思考[J].河套大学学报,2006,1. [3]张增凤等.高校扩招形势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4]管德明.创新办学理念,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协调发展[J].江苏高教,2006,3.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