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航天优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郭桂萍 王立波 林道全
(澳门永利官网进入教务处 四川成都610100)
摘 要:澳门永利官网进入根据航天经济发展特点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以航天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弘扬航天“严、慎、细、实”的作风和“创新无止境,改进无极限”的航天创新理念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工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生产性实训功能,依托航天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形成航天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规范管理;职业素质;实训基地
我校的高职教育与航天经济依存共生,她的生命力根植于对航天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因此,我校要办出特色,首先必须突出“航天”特点,在“服务性和实用性”上做文章。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都要紧贴航天的特色,根据航天的产业特点来设置、调整专业和教学内容,根据航天人才规格需求和技术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把教学完全融入到航天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联,才能整合航天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也只有立足航天经济,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
一、航天特色高职教育的理念
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航天系统唯一一所高职院校,作为一所行业综合高职院校,学院一直坚持依托航天经济、服务航天企业的办学定位,坚持“与航天经济互动、与航天企业共赢”的办学理念,在教育中融入航天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强化工学结合和生产性实训,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高职教育理念,并提出了“建省级示范校”的建设目标:发挥航天经济优势,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生产性实训功能,使学院依托航天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形成航天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航天高职教育体现了航天人的创新意识。高职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突出生产性实训。如何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在生产性实训方面寻求突破,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航天特色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航天特色高职教育的实践
(一)创新以行业经济为依托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以航天经济为依托,借助航天企业高科技人材集聚的优势,与航天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实现了以“四共”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使学院成为航天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在实现与航天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过程中,学院首先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航天企业的特点,学院确立了建立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航天企业的合作,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以航天企业岗位(群)为基础的培养、“学做合一”和“以产带学”等工学交替的教学改革,实现校企共育人才;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根据企业需要,密切与航天企业在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合作,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在与航天企业的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导向式、项目式等新型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推进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学院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合作进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融入教材中;对于项目化课程尽可能采用企业真实项目或产品,将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融入课程项目教学中,并与企业合作编写项目化特色教材和实训教材。
在创新以行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学院先后成立了四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20多位行业专家参与委员会工作,确保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上充分体现企业的需要。学院与20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推行前校后厂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开设多期航天科技集团青年工人大专班,承办了两届航天科技集团技能(数控、车工、电工、钣金工、焊工)竞赛四川航天赛区选拔赛,开展了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工人考工晋级的培训组织工作,承办了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考核工作等,推行“工学交替”模式;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从企业聘用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充实实训指导师队伍,并将校企合作延伸到校外,与航天东莞精密模具公司、中国航天长征机械厂等企业建立了29个运行有序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保证毕业生在企业顶岗实习达100 %;在为航天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促进学院自身发展,实现校企互惠双赢。
(二)加强基础建设和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始终把航天“严、慎、细、实”的作风融入人材培养过程中,为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实现学院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1.建立健全了教考分离体系,狠抓教风、学风、考风建设。 严格考风考纪,加强学风建设,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其作法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督导、巡视的检查,确保校园正常教学秩序,对督导、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相关教学系(部)并要求加以整改,同时给予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二是监督、指导各个教学部门抓好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有效地杜绝任何形式的作弊行为;三是抓好国家级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由于严格的管理和加大监考检查力度,对夹带、代考等违纪行为给予记过、开除学籍的处理,严防作弊的歪风邪气发生。
2.管督互动为保障,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督导工作,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建立学校宏观控制,管理重心下移到系(部)教学二级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系列标准,加强校级评估工作;作好建立系列标准、科学化评估和制度化整改工作;加强教学督察督导工作。
3.加强学籍管理,实施升、留级制度,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认真执行并实施学年升、留级制度。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并颁布了学生升留级实施细则,指导各个教学系按照学生升留级实施细则,由教务处统一汇总全校学生成绩,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查。规范学籍管理,学生成绩一律由教务处统计打印,毕业生在校的学业成绩合格者出具成绩单,优先参加就业推荐,做到优生优推。
(三)完善以创新教育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创新无止境,改进无极限”的航天创新理念引入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毕业生做到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1.加强就业指导。新生进校后,学院就组织专门的教师根据航天经济和文化特点,结合高职学生专业技能优势对新生开展航天人就业观教育、就业素质教育和就业实务教育。
2.每逢航天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如“神五”、“神六”发射成功,都要开展升旗仪式、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专业教育普及航天知识,引导学主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常年聘请航天专家讲授航天高新技术与航天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专业、热爱专业的同时,增强服务航天服务祖国的使命感。
3.加强校园就业文化建设。学院通过每年一次的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科技文化周中的各种竞赛,引导和激励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发现和培养一批在课外活动中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材。依此营造校园创业文化,传承与弘扬“创新无止境,改进无极限”的航天创新理念,使学生懂创业、能创业。
目前,学院每年都给各种竞赛大量的资金支持,组织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参与指导,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学生参与省市技能大赛多次获奖。
(四)按航天企业要求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20多个高科技企业,给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广泛聘请航天系统的高级制造专家,把教室搬进工厂,学生实习与航天生产相结合,提高产品质量意识,教给学生更多更高的求生本领和成才机遇。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按照“优势互补、产权明晰”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学院为主导、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学院积极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院将进一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两项改革”:一是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