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学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时代楷模、大国工匠”徐立平先进事迹报告会将于下午3点在学术报告厅举行。徐立平要来我们学校啊!这种近距离瞻仰“楷模”的机会,我怎么可能放过?
中午吃过午饭,午觉也是不能寐,满脑子都是他的辉煌事迹。“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代楷模,大国工匠”这些光环加身,他在我心中的形象简直闪耀。下午2.30我便早早进入了学术报告厅,等待报告会的开始。
报告会先是播放了《以国为重的大国工匠徐立平》先进事迹短片,然后报告团的4名成员张春云、徐立平的徒弟韩朔、徐立平的妻子梁远珍、航科四院新闻中心记者熊祎,用徐立平亲身真实的感人事迹,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专属于他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我才明白,在徐立平身上的,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辉煌事迹”,而是精神层次上的“大国工匠”!
就让我来整理一下这个故事吧。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这个极度危险的工作,全中国只有不到20个人可以胜任,而这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就是徐立平。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1989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问题,必须剥开填筑好的火药,工作难度和危险度非常大。徐立平主动要求加入突击队,“可以说这是我们厂有史以来头一次钻到火药堆里去挖药,挖药量极大”徐立平后来说。在装满火药、仅留一名操作人员半躺半跪的发动机壳体里,用木铲、铜铲非常小心地一点点挖药,每次只能挖四五克,高度紧张和缺氧使人每次最多干十几分钟。“在里面除了铲药的沙沙声,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徐立平回忆道。在无比艰难的两个多月里,徐立平和队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且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而他由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结束后双腿几乎无法行走。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发明设计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
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作为一名澳门永利官网进入的学生,被加以航天之名,对徐立平的故事,我感到震撼。作为学生,我们也应该学习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那种敬业、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回想着自己平时懒惰且不思进取的大学生活,自是羞愧难耐。
故事讲完,终于轮到徐立平本人的发言了。他站到台上,是那么的朴实,那么的平易近人,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光环加身”,而真正闪耀的,则是他所说的话。他说:“我只是兢兢业业的尽我应尽的本分,做我分内该做的事情,组织上却把无上的荣耀给我。面对聚光灯下的荣耀,面对此起彼伏的掌声,面对沉甸甸的荣誉,除了激动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其实我只是全国各行各业无数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平凡普通的技工大众中的普通一员。航天事业是个神圣的事业,而我所在的只是航天事业的一个平凡岗位,但再神圣的事业,也是由无数个平凡岗位构成的,只有把平凡的岗位做好,才会有神圣事业的诞生。”他还对我们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大家“不忘初心,勇于拼搏,向着大国工匠的梦想不断奋勇前行”,让我备受教导。
我当时已经找不到词儿形容自己的感想,只觉自己振聋发聩,如梦初醒,最后还是学院袁枚书记总结的好,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她说:“今天,我们如此近距离地注目于一位优秀的航天人,他是那样朴实无华,却有着卓越的技艺和伟大的心灵,从他的身上,我们深刻和鲜活地感知了什么是以国为重的情怀和责任,什么是敬业、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徐立平同志,以及所有跟他一样忠诚于国家、奉献于人民的英模代表,他们是真正的国之栋梁、民族精英,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仰、学习的英雄和偶像。”
报告会结束了,我站在图书馆门口的展板下久久不能平息躁动的内心,回到寝室,又在网上搜了徐立平2016年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视频来看,文章至此,就以当时的颁奖词来结尾吧。“徐立平,大国多良材。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这大概就是《人民的名义》里面,陈岩石说的在和平年代扛炸药包的人了吧。
2017年10月9日
G15建筑工程技术 刘啸
指导老师 郑敏